|
【散文小说】学史心得(一):丝路情怀(杂文)时间:2006-03-06 很多人喜欢看美国西部片。当看到美国彪悍的牛仔纵马驰骋在辽阔的戈壁沙漠上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这或许是在中国的新疆拍的外景? 其实,中国的西部片要比美国的西部片早几千年。但它不是投影在电影院的银幕上,而是上映在中国广阔的西部大地上,上映在中亚西亚的历史大看台上。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一直在上演西部片,它的电影胶片就是中国的丝绸。这是世界上最长的电影胶片,它把无数的精彩连接在一起。 这是世界上最长的历史连续剧,它的序幕在耶稣降生前一千多年就已拉开,第一集在中国的汉朝上演,导演是汉武帝刘彻。两千多年来,一集接一集,有悲剧,更有喜剧。 在中国的文化中,最发达的是历史学,学问最大的学者是历史学家。这是因为中国人拥有没有中断过的最长的文明史。对此,中国人有理由自豪,有理由珍视,有理由崇拜,有理由把自己的历史轻轻地放在民族心灵最高贵的位置。 而在中国人的历史意识中,西部的历史具有特殊的地位,特殊的价值,特殊的意味,牵动着每一个中国历史学家的神经。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人民,是传奇式的人民,他们的历史是迷一段的扑朔迷离的历史。 从东部走向西部,从现在走向过去,犹如从旷野走向丛林,密林深处那令人遐想不已的风景,吸引着每一个历史的探寻者,他们行进在历史的丛林里,因为感觉到越来越接近历史的深处,而激动不已。 1877年,应该称之为世界文化史上的史地文化之年。在这一年,美国的历史学家摩尔根发表了著名的《古代社会》,恩格斯说他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发现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虽然已经晚了近四十年;在这一年,德国的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著名的《中国》一书中,提出了崭新的地理学概念——“丝绸之路”,这个富有诗意的概念后来传遍了整个世界,中国的“丝绸”成了历史学家们大脑中的一根敏感的神经。 “丝绸之路”指的是一条东西交通的道路,开辟于公元前二世纪末,从中国的长安向西延伸一直到地中海东岸的安都奥克,全长七千多公里。由于这条道路的开辟主要是为了把中国的丝绸运到罗马去,所以李希霍芬用“丝绸”来命名它。 “丝绸之路”是一条“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认识中国”的大路,是中国人向世界“开放”的最早的尝试。它不仅把亚洲的东部、中部和西部连接起来,而且把亚洲和欧洲以及非洲联结起来。它也是一条历史的大道,不仅把古代历史的不同时期联结起来,而且把古代历史和近代历史甚至现代历史联结起来。世界历史上辉煌灿烂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花剌子模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最早也是由“丝绸之路”联结起来的。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泱泱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之所以被从古老的东方传到遥远的西亚和欧洲,并最终被世人赞叹,被历史世代传颂,正是绵延两千多年的“丝路文化”的不朽功绩。而开辟这条历史长路的,恰是富有探索意志、充满开拓意识、不乏进取精神的勤劳智慧的中国西部人民,他们是中国“开放”史上最早的、不朽的先驱! “奴去也,莫牵连,说不尽出塞的辛苦,道不完思乡的愁绪”。郭沫若先生为王昭君谱写的《出塞曲》是这样说的:“朝出塞,墓出塞,侬不出塞来,岂知出塞苦。塞外风沙卷,塞外飞雪舞。风似刀,霜似矛。故国不可思,我愁不可道。胡地胡上马,独把琵琶抱。唱一曲《游子吟》,唱一曲《辛苦行》。曲罢泪沾襟”。 汉家公主远嫁番王,不是出自人之常情,而出自国之常情。汉家公主,名符其实的古代女大使。她们用政治和血缘的纽带,把中国各民族牢牢地拴在一起。汉家公主出塞的声声哀怨,在彪悍的西部大地上留下了多少千古不朽的传奇佳话。 每当我们喜不自禁地乐道“盛唐文化”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涵盖盛唐几个世纪的“黄河文化”,才是唐朝繁荣昌盛的底蕴? 成吉思汗,一代天骄。蒙古人的铁骑向西横扫欧亚大陆,用雷锋的说法是“秋风扫落叶”,用毛泽东的语言是“横扫千军如卷席”,欧洲已经在蒙古铁骑的蹄下,要不是因大汗去世而班师回朝,说不定就会饮马英吉利海峡,让英伦三岛成为古代的“香港”。也许这只是一种不恰当的类比和想象?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民,中国才被世界称之为文明的国度;中国,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民而骄傲;中国历史,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民而不寂寞;中华文化,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民而不遗憾;中国,这条世界政治看台上不羁的东方巨龙,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民作为它坚不可摧的钢铁脊梁,才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